* 题图图源 @Deepbrain AI
" 你的身体很脆弱,它会受伤、会生病、会变老、还会死,但数字的你,理论上可以永生。"
这是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 2》中提出的 " 数字生命计划 ",影片主人公图恒宇耗尽一生心血只为将去世女儿的记忆上传至虚拟世界的情节,激起了大家对生命的探讨和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冰冷的科技背后的人文关怀。
(相关资料图)
《流浪地球 2》是部正儿八经的科幻片,电影中的超前概念也都是现代人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死不能复生,如何挣脱现实的束缚,实现灵魂的永生,大概是人类史上亘古不变的终极命题。
只不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持续不断地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也都与魔法无异。谁都看得出来,目前的 AI 技术正在经历一场浩浩荡荡的革命性发展,它是否会将我们引领至下个时代还不好说,但至少我们能借此一窥未来的景象:
人工智能可以轻易实现 " 复活至亲 " 的温馨故事,永恒的 " 数字生命 " 恐怕终成现实。
13 月 19 日,B 站 UP 主 " 吴伍六 " 上传了一个用于纪念自己去世的奶奶的视频。不久之后,在人们的错愕与惊叹中,吴伍六与他的奶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在这里,吴伍六用上了时下流行的 AI 技术,以虚拟数字人的形式 " 复活 " 了这位离世的老人。
从视频的内容来看,吴伍六使用的技术并不复杂,语音合成、AI 绘画、ChatGPT ……这些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工具都是近半年来突然闯入大众视野的新兴技术,东拼西凑带来的粗糙感即便是外行也一眼便知。只是,当满脸沧桑的奶奶再度开口说话的那一刻,照片所不能替代的真切情感还是实打实地感动了不少观众。
根据吴伍六的自述,他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由父亲与奶奶拉扯长大。几个月前,老人不幸离世,吴伍六也没能在最后再见她一面,为了把没能说出口的话说给奶奶听,他以今天的 AI 技术填补了自己的这份小遗憾。实际上在国外,用 AI 将去世的亲人带回到自己身边早已不算什么新闻," 与逝者聊天 " 的相关服务在近年间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例如依托于 GPT-3 的 Project December 服务,仅需用户支付 10 美元便可创建属于自己的聊天机器人,让它扮演你最熟悉的那个人陪伴在你的身边;收费标准更贵一些的 HereAfter AI 则可以记录人们的生活故事,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独属于你的虚拟形象。
HereAfter AI 支持终身买断制而在过去的半年里,不断冲击着人们认知的 AI 技术如今已下放至普通人唾手可得的地步,此前这些 " 复活逝者 " 的商业服务完全可以被现今最低限度的消费级 AI 技术所取代。
不仅是自己熟知的至亲,在 AI 当道的今天,过去那条需要大数据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被逐渐磨平,理论上所有人都能借助这项技术以一己之力突破生死的界限。像是以 AI 语音的形式,将离世多年的歌手带回世间,尽管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与完美相去甚远,可现阶段 " 数字生命计划 " 的目的也并非一比一还原,它只是给了人们一个纪念的方式,让大家感受 AI 作为工具的温暖。
8 年前去世的歌手姚贝娜以 AI 的形式重生但在这些视频下方,我们总能看到这些 AI 使用者们写下的 " 免责声明 ",似乎再真挚的思念之情,也要经受社会共识与法律法规的双重审判。
科技正在进步,伦理道德正在受到挑战,受惠于 AI 发展进步的我们,注定要面对这项技术在重塑社会的时带来的潜在风险。2
客观来讲,对大部分网民而言,现如今的 AI 更像是个娱乐性质的玩具,谁也不能保证今天还在感动众人的 AI 技术,明天会出现在什么样的负面新闻里。
伤害人的终究只能是人,AI 绘图如此,AI 语音亦是如此。本月早些时候,吉娜 · 贝恩(Genna Bain)在推特上向粉丝透露,她将会删除自己丈夫约翰 · 贝恩(John Bain)留在互联网上的所有数据与资料,只为预防人们的 AI" 招魂 "。
约翰 · 贝恩是个小有名气的油管主播,也是一位专业的比赛解说,他因癌症于 2018 年去世,享年仅 33 岁。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这位靠声音吃饭的专业人士出演了海量的视频与博客,在当今时代,所有的这些语音数据都能被任何人轻易提取。这之后,约翰是会出现在感人至深的粉丝纪念活动里,还是被用于陌生用户的 " 赛博招魂 ",或许正是他的妻子所担忧的问题。
约翰 · 贝恩同时也是《星际争霸 2》首位播音员从吉娜的声明来看,她的顾虑是人们会利用她丈夫的声音输出尖锐的社会评论与政治观点,而吉娜的担心其实也无不道理,因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海外网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用三位美国总统的 AI 语音编写一出互相掐架的嘴臭喜剧。
陷身政治泥潭的也不止 AI 语音,比如 AI 绘图工具 Midjourney,在近日更新了 V5 版本后大幅优化了场景细节,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只可惜,目前有关 V5 版本传播最广的图片,还是与政治紧密相连。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捕的 " 照片 "AI 技术的下放意味着普通民众也能及时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收益,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防止人们利用 AI 作恶同样是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当大家聚焦于 AI 模拟生者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却往往会忽视同样享有名誉权的逝者。
从原则上来说,用 AI 技术复现逝者与模拟生者之间并无差别,同样都是机器自动学习生成的虚拟形象,只是 " 死 " 背后的意义过于沉重,就像 ChatGPT 创始人之一 Altman 说的一样,以 ChatGPT 代表的 AI 技术在重塑社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真正的危险,不过在压垮整个社会之前,它或许会先压倒那些痛失挚爱的丧亲之人。
3
封存美好的回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愿望,古人会寄思情于画像,近代能用相机将瞬间定格为永恒,而到了 AI 的时代,我们已经可以将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成册,导入冰冷的机器之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 " 虚拟数字人 " ——尽管这样的复制品,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
以负责 " 逻辑思维 " 能力的 ChatGPT 为例,归根结底,这样的 AI 工具只是语言模型,并没有主观上的思考能力,去世亲人的神态也好,习性也罢,目前的 AI 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这背后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就连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也不敢贸然涉足。
询问 NewBing 相关内容,它会拒绝回答并强行结束话题从 AI 的视角来看,它们人性化的回复多半归功于算法的迭代升级,但防线脆弱的人类,总会不慎跌入 AI 无心设下的甜蜜陷阱之中无法自拔。说到底,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随时都可能 " 失忆 " 的 AI,本就承担着莫大的风险,只不过,当我们面对 " 痛失虚拟女友 " 之类的事件,多半只会将其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话来看待:
而对那些需要谎言才能活下去的人来说,当这样的谎言被戳破之后,等待着他的恐怕只会是更大的空虚。根据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刊载的报告来看,早在 2018 年就有学者针对相关课题采取了长期科研调查,遗憾的是,那些借助 " 虚拟亲人 " 服务或是为逝者开设专门纪念网站以消解哀愁的可怜人有时只会适得其反,尤其是那些亲人死于自杀的人。当然,谁也不能否认 AI 能为这个群体缓解他们的悲伤并让他们寻求心灵上的安慰,只是在 AI 技术被滥用的今天,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虚拟亲人的沉溺与依赖,有人能在目睹所爱之人的眨眼与微笑之后坦然直面现实,但我们同样也需要关注那些无法顺利走出来的丧亲者。
2022 年 9 月,在 ChatGPT 大规模开放测试的前几天,比尔 · 盖茨敬畏地参观了 OpenAI 团队的测试过程。当时,面对通过了严谨的生物学考试的 GPT,研究人员选择问它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你会对一位爱子患病的父亲说些什么?"
比尔 · 盖茨没有向我们透露 GPT 给出的回答,他在自己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开始》一文中这么写道:" 它写了一个深思熟虑的答案,可能比我们房间里大多数人给出的要好,整个过程令人惊叹。我知道,我刚刚看到了自图形用户界面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
或许目前的人工智能在面对如此复杂的人文关怀时,还存在诸多的技术限制以及难以解决的伦理道德问题,但 " 比人更像人 " 的 AI 并没有停下它进化的脚步,如今的 AI 已经能令丧亲者倍感慰藉,未来的 AI 应当能排解更多人的悲伤,让他们重新拥抱生活,直面今后的人生。
部分资料来源:
https://www.gatesnotes.com/The-Age-of-AI-Has-Begun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168807/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health/2022/11/12/artificial-intelligence-grief/
https://kotaku.com/totalbiscuit-john-bain-youtube-delete-videos-ai-voices-1850220650
公众号近期改版,文章容易在时间线消失
推荐把游研社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报道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游研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