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南霁云向贺兰进明请求救援,贺兰因为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望和功绩超过自己而不肯伸以援手。
2、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硬要留他下来,设酒席,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
3、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我即使想一个人吃,也不忍心这样做,吃也咽不下去。
5、”于是抽刀砍断一根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
6、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得为他掉泪。
7、南霁云明白贺兰是不会为自己出兵的,于是上马离去了。
8、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墙砖内。
9、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记号。
10、”韩愈贞元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说当年的情况。
11、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
12、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
13、又威逼南霁云投降。
14、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
15、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他始终没有屈服。
16、出处: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17、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
18、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19、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20、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21、虽食且不下咽。
22、”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23、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24、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25、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26、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27、”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28、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29、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
30、又降霁云。
31、云未应。
32、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33、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34、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这年韩愈正四十岁,已召回京师任国于博士。
35、此时距安史之乱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
36、韩愈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对藩镇割据和维护中央集权。
37、《张中丞传后叙》即表达了这一思想。
38、二、赏析《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的一篇议论与叙事相结合的散文。
39、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人物。
40、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开始制裁藩镇。
41、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韩愈重新阐扬张、许功绩,无疑是有意义的。
42、全文感情激荡,褒贬分明,议论叙事互为表里,不分宾主。
43、文中关于南霁云拒食断指、抽矢射塔,张巡诵读《汉书》、起旋众泣等细节描写颊上添毫,传神写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
44、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
45、乞师一节,把南霁云放在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功绩,而又企图强留南霁云的尖锐矛盾环境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46、南霁云由不忍独食到断指、射塔,其言语行为被矛盾一步步推向前进,而他忠义、慷慨、愤激的表现也越来越震撼人心。
47、围绕南霁云,除让贺兰进明从反面加以陪衬外,后面还有作者贞元年间(785—805)过泗州的补笔,不仅把传说坐实,而且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突然宕开一笔,更显得顿挫生姿,摇曳不尽。
48、就义一节,将南霁云和张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
4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霁云。
相信通过南霁云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关键词: